斯那定珠(左)在景區公路修復現場。記者 李茂穎 攝
“你們問我當年為什么要修這條路?”見到斯那定珠的時候,他正坐在巴拉村老家的長條凳上,點起的火塘映照著他黝黑的臉龐。他說:“到了這兒,你們就會找到答案。”
位于云南迪慶州香格里拉市的巴拉村,坐落在巴拉格宗雪山腳下。佛塔、雪山、冰川、湖泊……這個曠世秘境隱匿在與世隔絕的峽谷深處。穿過壁立千仞的峽谷,道路的盡頭就是斯那定珠的家鄉——巴拉村。
13歲,斯那定珠從這片大山闖了出去。35歲,他帶著打拼賺來的數千萬元回到家鄉,開始了他的修路之旅。“出去的那一天,我就想著一定要回來,為家鄉修寬敞的公路。”斯那定珠說。
羊腸小道走出的大山之子
“9歲以前沒穿過鞋子,光著腳板跟大人去打獵。”在斯那定珠的記憶中,過去的村民耕地很少,只能種些玉米、青稞,糧食不夠吃,還要靠打獵和挖野菜充饑。“村里沒有公路、沒有電,更沒有商店,就算是生活寬裕點的人家,家里最值錢的也就一只裝電池的手電筒。”
在通公路以前,村民出行只能走一條從懸崖峭壁上鑿出來的、僅1米左右寬的羊腸小道,從村子里走到香格里拉縣城,要足足5天,有的村民甚至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峽谷。
11歲那年,斯那定珠跟著父親第一次到了香格里拉縣城,縣城里的石板路、奔馳著的汽車、城里晚上的電燈……這一切看得斯那定珠驚呆了。“要是能有一條這樣的公路與家里相通那該多好啊。”修路的夢想在斯那定珠心里悄然產生。
“我是個倔強的人。”按捺不住內心對外面世界的向往,13歲的斯那定珠不顧父親的反對與勸阻,一個人懷揣著35元,沿著那僅一米寬的羊腸小道走了30多公里,走出大山峽谷,走出香格里拉。
他在修路工地上賣過苦力,在木材加工廠做過工人。從擺攤零售到批發代理,斯那定珠開辦了迪慶州第一家五金機械門市部、第一家火鍋城,積累了數千萬元資產,成為家鄉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。
成功并不能讓斯那定珠感到滿足,在他的心里,始終惦念著那個遙遠的被大山環抱的家鄉。“我的家鄉是世人向往的神圣凈土,風景絕美,怎么能守著‘金飯碗’餓肚子。我要修一條公路、建一個公園,把巴拉格宗的美展現給世人。”1998年,斯那定珠回到家鄉,開始籌備修路。
從富翁到“負”翁的商人
“你要是能修成這條路,我們給你磕長頭。”當斯那定珠決定傾其所有,修筑一條從214國道通往巴拉村的公路時,沒想到遭到的第一波阻力來自本村的村民。在懸崖峭壁上硬生生修出一條公路,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,前來勘測的工程隊也知難而退。
“想做的事情就會用生命去做好。”懸崖峭壁沒有把斯那定珠嚇倒,親朋好友的阻力也沒有讓他退卻,因為他堅信,這段30多公里長、連接周邊4個藏族村落的“天路”,將會是帶領大家走向幸福的康莊大道。
為了勘探線路,讓公路設計更加科學合理,斯那定珠不知道在峽谷深處泡了多少個日夜,摸索90度急彎公路的修路技巧,親自測量、設計了多處險峻彎道……2004年9月,隨著一聲巨大的爆破轟鳴,35公里的盤山公路開始動工。
“修到14公里的時候就沒錢了。”回憶起修路時捉襟見肘的日子,斯那定珠笑得有些苦澀。為了彌補資金缺口,斯那定珠一咬牙,賣了經營多年的餐飲企業、賣了五金機械門市部,親朋借不到了就找小額貸款公司,幾年的修路不僅耗盡了斯那定珠的積蓄,還讓他背上了巨額的債務。
2008年元旦,汽車開到了村口,村里的路通了、電通了、網通了,老人們好奇地反復開關電燈,年輕人滔滔不絕地用電話聊天……公路的修通結束了這里過去只能靠羊腸小道通行的歷史,將通往香格里拉縣城5天的長途跋涉縮短到1個半小時。
雪山上飄揚著黨旗
為了讓村民盡快脫貧致富,斯那定珠把景區的工程分包給村民,還出資將生活在高海拔山坡上的全村14戶村民陸續搬遷到岡曲河畔。
2013年8月28日和8月31日,香格里拉接連發生5.1級和5.9級地震,景區的公路大部分被塌方掩埋或被落石砸毀,電力、通訊全部中斷,景區成為“孤島”,村民、景區職工及50多名游客共400余人被困。
正在昆明出差的斯那定珠得知消息,立即趕回了巴拉格宗。景區的路中斷了,斯那定珠就徒步進去。“路不在了沒關系,人在,路就在。”斯那定珠說。
余震不斷,位于峽谷深處的景區十分危險,斯那定珠再一次站了出來。“我是黨支部書記,黨員們站出來,帶領大家撤離到安全的地方。”斯那定珠臨危不亂,立即在景區成立了臨時黨支部,指揮大家一邊撤離,一邊組織搶通公路,9月5日,搶修便道打通,被困人員全部獲救。
“他讓我們把黨旗豎立起來,跟著他走。”景區員工格桑次仁回憶起當時的場景,“那個時候,跟著黨支書走,覺得特別的安全。”
如今,景區的災后重建已經基本完成。走進巴拉格宗大峽谷,在景區的接待中心,依然可以看到那面黨旗高高飄揚。“有了這面旗幟,就有了號召力。”面對未來,斯那定珠充滿了信心。